東南西北四隻角: 東(大埔),南(西貢大廟) 西(大嶼山 分流), 北(元朗)。 大埔沙田馬騮山西貢將軍澳三家村筲箕灣黃泥涌香港仔中環梅窩分流大澳屯門元朗嘉道理回大埔,三日兩夜,晚宿佛堂門大廟前地及梅窩。
大嶼山分流
東南西北四隻角: 東(大埔),南(西貢大廟) 西(大嶼山 分流), 北(元朗)。 大埔沙田馬騮山西貢將軍澳三家村筲箕灣黃泥涌香港仔中環梅窩分流大澳屯門元朗嘉道理回大埔,三日兩夜,晚宿佛堂門大廟前地及梅窩。
菠蘿包(下篇)。矛盾而和諧,美好新國度
《食菠蘿包,有感。愈寫愈長篇》下集
( 地點:台南 )
4)菠蘿包的家世。Cultural Heredity
a)茶餐廳文化,菠蘿包奶茶揳胃罅
香港接受西風較早,銀行大班,政府人員,每天 "奉旨"(機構員工福利) tea break;普羅大衆,白領藍領,同樣3點3下午茶。
香港人拼搏,工作地點與睡床之間,容不下怠慢。港人常言:辛苦搵(錢)來自在食,半日工作下來,在冰室/茶餐廳飲杯茶,清空腦袋,準備下半場打拼,一杯茶的時間,透透氣,交換市場資訊, gossip exchange,或呆坐一角,共同點是…豪氣地叫道 :
"伙記! 嚟杯奶茶,一隻菠蘿油! 唔該。"
餐廳後欄多是烘焙室,焗製麵包,晨六晚三,出爐各一次。吃一隻菠蘿包飲杯奶茶,剛好楔胃罅,份量不太多,但足以令人 fully recharged,可捱到晚上七、八點。
b) 菠蘿包,烘焙奇芭
Historical及文化context下檢視一隻菠蘿包,透過味覺,可俯視它的今生,也可遙望它的前世。早期英治時代下的香港,數間大洋行如太古、和記的 Clipper 兜了地球大半圈, 把歐洲麵粉,印度、錫蘭、馬來西亞的油、糖、茶,運到香港,泊在中上環,入庫,再推銷到每區的街邊大牌檔,冰室(再演變成茶餐廳)。
日不落帝國環球貿易供應鏈,無心插柳,造就香港中上環維港旁某橫街冰室的烘焙師傅,參照歐式麵包,製作出菠蘿包這甜包奇芭。這食材的組合及製法,塑造了菠蘿包的形態與味道,之後輾轉流傳、定型,到後來成為我們在吃的記憶中,帶有童年幸福感的一段。
5) 菠蘿包,性格共融。
Complexity vs Harmony
菠蘿包的屬性,是多維度的,甜鹹脆軟冰火,和諧共處(政治Symbolism者大可視之為美好國度的比喻:))。先是,60年代菠蘿包外脆內軟,屬上品。不知何年(大概到了70年代的香港,冰箱已十分普及),在剛出爐的菠蘿包中放入冰凍的黃油塊,一口咬下,OMG,天雷勾動地火:
冰凍 vs 火熱,
微甜 vs 微鹹,
香脆 vs 柔軟。
三個對立面,矛盾而和諧。
怪哉。善哉。
美哉!感覺真美妙,多年來,人們嘴巴及舌頭的認同,成就了它在香港味之中的地位。菠蘿包多年演變,可以說是口味、視覺的最大公約數。
6) 菠蘿包邂逅台南
台南府城這店名曰 "李老闆",玩味十足。赤崁樓南行4分鐘,舊街中,騎樓下的摩登小舖,播放香港電台歐美歌曲,偶爾來個商台18樓C座冇牙三姑周老闆,推介的竟是香港上世紀以還,發展出來的地道香港味,不同的歷史文化元素邂逅/碰撞/凑拼一起,好玩極了,置身其中,眼晴望著菠蘿包,腦內懷舊開心激素上升。一包既盡,奶茶喝光,我以抑揚頓挫的港式廣東話,豪氣而禮貌地大聲要求encore…
" 勁! 李 老 闆 ! 真喺唔錯 !
嚟多隻菠蘿油、
一杯奶茶,唔該!
哈哈哈哈哈! "
......
李老闆香港菠蘿包店。台南
.
菠蘿包(上篇)。美味小星球。有容乃大
《食菠蘿包,有感。愈寫愈長篇》上集
( 地點:台南李老闆香港菠蘿包店 )
"李老闆 ! 來一隻菠蘿油、一杯奶茶,唔該!"
1) 搭飛機去台南食菠蘿包?
香港追求速度,某些方面難免犧牲質素。我對香港很多食品,早已不存奢望,但在台南這個慢活城市,香港來的店主夫婦,竟有能耐,把我們60年代,兒時在香港冰室所吃到的口味,重現出來。喜出望外!老中青香港仔香港女,將來可能需搭飛機來這店排隊購食,好重溫他們腦海中,當年茶餐廳吊扇下,菠蘿包本尊的口味。
2) 菠蘿包烘焙。高手創造美味宇宙。
烘焙高手先弄清楚麵粉的筋性 (protein bondage),酵母需用糖之份量,靜置時間,油鹽糖比例,混合次序,OK,成竹在胸,怡然一笑,開啟爐火,創造美味小宇宙!
出爐菠籮包,如新生小星球,混沌中誕生,"小星球"的表面,將裂未裂,捧在手中,猶恐吹彈即破,吃的時候,要帶點慎,抑制嘴嚼肌强烈的衝動,免把脆皮一下子揑破。
平庸之輩所製之菠蘿包,空有模樣,活不出靈魂 :食味徧酸,黏牙痴舌,真箇臨摹大千先生水墨蝦不成,東施效顰,畫了龍蝦,貽笑大方。天堂與地獄口味,既遠又近,烘焙師傅的經驗、悟性和天份是 trump card,决定了兩者的邊界。
李老闆是技術上乘的 card player。毫無疑問。
3)菠蘿包,有容乃大。
Compatibility Wins All!
翻查網上資料,菠蘿包2011年榮升爲台灣四大包之首。原因很多,我認為基本因素是皮脆包軟,包的本身猶如電腦的OS操作系統,開放式,有容乃大,可兼容其它的可能。把包剖開,加入冰黃油塊,美妙的樂章,戛然來一個變奏,生出另一口味,Compatibility wins all,得食客的歡心,有其原因。
台南靦腆小店
小宇宙
Feel good to be able to finish a digital painting in half an hour. Just can't stop an urge to go on drawing and drawing , once the creation-mode is on.
騎行荷蘭西岸
…………
Lisse 的 Keukenhof, 鬱金香花展驰名國際。三月陽光雖猛,仍難敵料峭春寒。大花園的面積500mx1Km,大部份樹桠仍光秃,草地卻翠綠盈目。展館分展鬱金香、蘭花。不太懂花, 花朵的名字数不出幾個,但親臨會場,目睹的、聞到的,內心無不歡喜。由英國Harwich港坐船到荷蘭角港,再骑車北上,經萊頓(Leiden)抵利瑟(Lisse),明日北上阿姆斯特丹
…………
騎行丹麥哥本哈根
…………
騎行丹麥哥本哈根
歐洲一些budget旅館,常有貼心設施: 大厨房,island疏理檯,煲pan刀义齊備,電磁爐多士爐隨時可用。
在外旅行,遠離comfort zone, 最好能先練就一些基本烹飪技能,另加一套欣賞別人的用心法。
细看人生,種族文化不同,厨藝高低有異,但單就"食"這一個字,需填充饑壑,備餐過程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人人專注如一。
話明budget旅館,房價自然是中下,經验告訴我們,最後不是悭多少錢的問题,而是這些地方,往往能虚空自我self ego,擴闊了眼界和心胸。
........
新單車
…………
買摺車一部,預備未來的行程。
這幾天測試車的性能。
買車前,曾有朋友建言, 購買英國品牌Brompton。所持的理由是英國脱歐,镑值下降,價錢較之前平宜了不少,車款設計非常非常elegant,車架摺疊後,體積很小云云....但這品牌的設計,原為市內通勤之用,勉强改裝upgrade,費用不菲,單車長途旅行,實不適宜。
上一部車,座管底端焊接位置齊口斷裂,應是金屬疲勞所致,當日红綠燈前起動,無預兆之下,頹然斷裂。剛買的這部是: 鋼結構,鉻鉬锻製,比上一部鋁合金摺車較坚硬,對安全較有保障。後飛輪最大36齒,輪框直徑450mm,由嘉頓大埔道口,上金山郊野公園,這段長斜,踩來不費力,感覺單車的力量傳動效率很高。
單車運動, 促進健康 , 單車旅行,增廣見聞。花花世界,選擇千萬,沒有所謂最好最完美,只有適合自己需要的,買單車如此,人生做抉擇,也如是觀。
…………
騎行荷蘭: 小摺車
白色小摺車,金屬疲勞,積勞成疾,海牙往萊頓途中,焊接口遽然断裂。載我東奔西跑多年,今頹然瓦解,實在不捨得。拆下双輪,用袋包好,放在臨時買來的二手車上,好繼續餘下行程,冀回港後,另購新車,把双輪裝上。沿由南向北的大堤路上,頂著大風,吃力踩著這二手車。車不熟我,我不熟車,但都努力完成這旅程。望著前貨架的黑包,難免想起一齊欣賞過的風景。失去了,更知以往的可貴。
騎行荷蘭: 凡高
....
長途火車,有電有data, 正好整理一下梵高館觀後感。印象派畫家,別於傳统的地方,是走到户外去,目視、感覺光影顏色变化。作品的內容,他們不太在乎,更不要說'畫以載道',以紀叙宗教故事及道理。
筆觸捕捉、纪錄光影,技法是应用了文藝復興以來對顏色的觀察及研究结果。畫論方面,更進一步的以目睹的景物為起點,發揮個人想像力及表達情感,是畫物像,但又超乎物像more than reality。"...they took an 'idea' as a point of departure of their work, rather than visible reality..."
梵高早期作品,囿於傳统風格影響,光調黝黯,题材苦澀。後來wet on wet 把顏料塗在尚未乾透的色塊上,精神狀况反反覆覆之間,激情+苦悶+彷彿+迷惘一團糟的時候,動人心弦的作品,一幅又一幅地誕生。
......…
大石下
19座山邊的大石,在纪錄片中出現,又勾起一段回憶。
七歲八歲楼上楼下细路一夥,街市買幾舊蕃薯,裹在報纸中,鋪上樹葉枯草,火柴一劃,劃出了一份掌握火焰的勇氣,濃煙升起,迴轉大石下那早有前人薰黑的泥壁上。
蕃薯燒多久?熟與不熟?這些問題看來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近距離看著火舌吞吐。那燒焦的番薯皮氣味四溢似曾相識,像把我們帶回祖先洞居的感覺。
揭開灰燼,燒焦的蕃薯皮與糖心部份一起吃,滿足極了,嘴角鼻哥手指黑黝黝,下山走去15座水喉脚,大力按水掣,洗乾洗淨,帶笑回家。
大石掩在樹叢之中,被遺忘了。心中與大石结缘的那段日子,是最無憂無慮的時光,憂愁? 是什麽? 這兩個字,那個年纪,真的不懂得如何寫。
…………
台南
舊居。蘇屋
廉航關西
京都出柳町小店
騎行京都: 神社
We travel to lose ourselves騎行京都 , 遊歷旨趣
……… 騎行京都 , 遊歷旨趣
"We travel, initially, to lose ourselves; and we travel, next, to find ourselves. " 前面登的quote看來有點玄,實則很能刺激思考。
萬物形相氣韻,各有不同,幽蘭火楓,静水急河,有其存在的原因。別人的文化風尚,有其淵源。比較印證之下,心生疑問,實屬自然。
自己固有看法暫放一旁,放開胸懷認識他我差異,問號懸在頭頂,最重要的是……承認、欣賞別人的卓越,質疑自己所不曾質疑過的不足。
在別人的國度中To lose onself,那是固有觀點受刺激、挑戰,思想困惑於一時,消化、再检視,是晉新台階之前的必經階段。
We travel, next, to find ourself, 所說的travel,不光是参觀景點之皮相,手機前selfie say cheese 。在生活上,環視週邊,有助確定自我位置和高度,旅遊與人生,道理未嘗不是一樣。套用一句老話:人生本是一場時間的travelling。
日本第一?
京都居酒屋
………………
騎行京都 京都大學幾百米外一傳统食肆,木结構,長bar桌上放有大碗大碗美食,魚蝦筍藕豆腐蘿蔔芋頭,食材简單不過,全是農家田野河溪順手掂來之物,烹調方法簡單,煮出原味。
厨師眼神專注,動作精準,工作勤快,隔著bar 桌看他們工作,真是賞心樂事。食客注目,既是欣賞,又是無形的督促; 厨師受關注,烹調過程中的一舉一動既要講求步骤合理,有效而快速,同時又要顧及衛生清潔。
盤中食物剩下多少,無疑是發给厨師的一份成績單。我們喜歡這小店,每次都清碟,给它10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