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中二時, 是自己揹書包的嗎?

你中二時, 是自己揹書包的嗎?
你40來歲, 仍替孩子揹書包嗎?
*   *   *
上學天。
早。
母親揹著大書包, 
背也有点彎, 
額上滴著汗珠, 
眼睛望著前面走著方步的女兒; 
女兒在前, 神態自若, 
大概 , 己習慣兩手空空, 被侍候......


老者, 習慣去照顧, 
幼者, 習慣被照顧。
這 '習慣', 看來是多年養成。

這 '習慣', 仍會持續多年?
愛, 滿溢; 
但, 這份滿溢的愛, 會否是遺憾的開始?


這位母親, 望著女兒日漸高大的背影, 
眼眸裡, 
希冀與期望, 無限。


女兒的心眼, 想什麽? 望什麽? I really don't have a clue.
當一切來得容易, 這麽理想當然, 
被侍候, 被照顧, 有任何懸念嗎?
'老' 者, 實不老, 40來歲;
幼者, 不幼, 中一中二的年齡。


*  *  * 
曾嘗試温婉地挑戰當父母的朋友們:
可否在小孩18歲領身份証之前,
'確保' 他們有充份準備, 進入成人社會?


他懂得單獨完成一週共21餐有營養而又美味的烹調工作嗎?
他懂得做簡單的財政預算, 當中包括儲蓄及投資的概念嗎?
他懂得替自己做一个簡單的人生規劃嗎? 
他懂得用行動表示感謝和關心在成長過程中, 
曾幫助過他的人嗎?
最大的挑戰......是孩子18歲時, 
你 (父母) 會放手讓他遠離你的護蔭嗎?

作為新一代父母, 在心、 智、 情、 錢各方面, 
不能引導孩子及早獨立, 真有點說不通... 

「你可否在小孩18歲領身份証之前,
'確保' 他們有充份準備, 進入成人社會?」
我有禮貌地再問一次。


「嘿!...」他們先是乾笑, 
繼而接道: 「...我要認真想想......」。


但願那位替孩子揹書包的母親, 也會認真想想這个問題。
孩子, 只是十二歲吧, 還不太遲, 
只要這母親明白, 
孩子無体障, 揹書包的責任, 
不是父母, 
不是家傭姐姐, 
而應是由小孩自己來承擔......



















恭祝你 X Y Z

每封「牛仔」都是親手包摺, 再以木薯粉開滾水拌成漿糊, 把紙角黏好
(一) 毫不諱言, 我討厭農曆新年! 

恭喜! 恭喜!  Gooo00000ooooosh! 電視每20秒一个小段, ABC公司恭祝你XYZ! CDE仝人恭祝你QST! 到了農曆新年, 才知道自己多麽重要! 扭開電視, 螢光幕上, 萬國使者來朝, 恭謹佇立兩側, 等待說恭喜恭喜! 炮竹喧鬧聲, 噼噼吧吧, 震天價響......

毫不諱言, 我討厭農曆新年! 


精確地說, 是香港式的農曆新年, 尤其派利是(紅包)這一習俗, 因其與原意相違甚遠。古老習俗, 長輩給孩童「壓歲錢」保佑孩童避邪保安, 安穩過渡年卅晚, 當中, 包含長輩對晚的無限關心呵護。不知何年何月, 壓歲錢變成南粵地區所謂的利是錢, 名稱變了, 內核意義随社會工商業經濟發展, 也改變了。

「利是」含有益順利之意, 接過利是包, 好運氣便到臨, 紅包一送一取的授受過程, 介定了雙方的輩份、權力、婚姻狀況的高低與差異, 宛如描畫一幅社會關係圖譜

派利是 (紅包, 名詞), 即已擁有大量'利是' (luck, 運氣, 抽象名詞)可分給別人; 言下之意, 不派利是, 即其人無 luck可派。 這說話驟耳聽來, 不容易駁倒, 新正月頭, 如果有人這麽說, 你老哥也要乖乖就範, 大派紅包, 以塞善意提示之口。


服從好彩頭的吉慶說話,不顧當中的語言被有意謬用, 馬馬虎虎又一年, 嘻嘻哈哈又一世, 众人皆醉, 幹啥這麽認真字酙句酌! 大抵, 這是俗世追求的庸人之 luck 吧?

(二)禮失而求諸野


年逾古稀, 目不識丁的母親, 鄉下人的純真本質未受污染, 稱紅包為 '紅紙', 送紅包的心態最直率, 開工有 '紅紙', 開年飯有紅紙, 生日有紅紙, 就連我酷愛打網球, 老母親也送我網球紅紙, 好像我快要轉打職業網球似的, 送紅紙目的只有一个, 討个彩便是。


她說, 送紅紙, 什麽時候送也可以, 只要有恭賀的理由便可以, 非要等到農曆新年方可。我認為, 太有道理了, 她送的紅紙, 一般銀碼很小, 但勝在送得合時, 無論送紅紙的量與質, 其精神內核, 
直與現代教育提倡的適時適量獎賞(incentive awards) ╴鼓勵、強化正面的行為, 意義相若。授受双方皆樂。一字貫之, 曰: 「情」, 而非「錢」。


她又憶述, 鄉村紅紙, 又稱「牛'古'」,  '古', 屬後綴詞, 小也, 「牛古」即牛仔也,大概是粵中山區地方用語。每有喜事, 鄉人親手用紅紙包摺, 內放錢幣若干, 交給喜家。紅包別名「牛古」(牛仔), 名字有趣, 反映鄉村人的樸實本質。試想想, 每封「牛仔」都是親手包摺, 再以木薯粉開滾水拌成漿糊, 把紙角黏好, 這紅包其實包含了厚重的鄉里情。 


現代都市, 製造利是封, 只不過是工業製造大潮的一項, 業者開動印刷機, 金綫銀邊, 套印上百家姓, 大量印刷, 方便使用, 要有多艷麗都不是問題,  而使用者分派利是, 兹事体大: 事前要整体估量自家情况, 乃至於收受者的經濟、婚姻狀况和子女數目, 派一次利是, 宛如参與一次國際貿易, 「出超」, 「入超」問題, 不得不認真考慮。


鄉野人家, 獨得文化最內在的寶藏乎? 母親當小孩的年代, 民風與今天相距甚遠, 鄉村人心, 也不可與現今香港的情况同日而語,但她所述有關紅紙牛古的舊俗, 供人思考的空間大極了, 禮失而求諸野*, 人文關懷一項, 具体表現於送禮者的態度; 「誠」和「情」, 缺一不可, 此乃 '牛古' 給人最大的啟發。

...
*  漢書藝文志“:”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愈於野乎



餐宴之聯想

猶太民族的教育方式, 可供借鏡嗎?

餐桌上閒談的形式, 折射出一个民族對智性開發的看法。

中國大圓桌, 包含了多少這古老文明沉澱下來的封閉特質。正中央坐着大家長, 虛左位以禮待客人, 家中各人, 各有座次; 坐有度, 食有度, 錯誤不得。今人眼中, 置身其中, 如坐芒刺之上, 輕聲耳語固易招大家長喝止一句:「食不言, 寢不語! 休!」, 遑論侃侃其談乎?

對! 食不言, 寢不語, 對很多華人家庭來說, 這彷彿是神祗頒發的禁令, 不得僭越半步。 這使我想起一本書, 敍述有關猷太人餐桌旁的教育 : 猷太人用餐之時, 正是啓蒙小孩智性的好機會, 話題包括哲學、政治及金融議題, 小孩咀嚼 challad bread 時, 腦袋也開始學習思考, 餐桌禮儀是皮相形式之學, 固然很快掌握, 而在這富智性啓發的晚餐氣氛薰陶下, 猷太小孩心靈境界之提升, 與腦袋思考的進步, 豈不能突飛猛進? 猶太民族人才輩出, 並非無因。

有關猶太聖典《塔木德》中的一个小故事:

在每一個猶太人當小孩懂事之初,父母翻開聖典,滴一點蜂蜜在其上,叫孩子吻那滴蜂蜜。

猶太人父母親幾乎都要問孩子一個問題:“假如房子突然起火,你會帶什麼東西逃跑?”

孩子回答是金銀珠寶,那麼父母親會進一步問:“有一種寶貝, 無形、無色也無味,你知道是什麼嗎?”

孩子答不出來,父母親就會說:“孩子,你應帶走的不是別的,而是這個寶貝,這個寶貝就是智慧。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遠跟隨著你。”

朋友中,對子女的態度, 遊走以下兩端之間: (A)愛護非常、溺愛有餘、處處保護 vs
(B)尊嚴膨脹、頻密發出機械式指令、設限種種 。 家庭教育,不是應該壘建在綿密細緻的邏輯訓練,與潤物無聲的心靈培育之上嗎? 猶太民族的教育方式, 可供借鏡嗎?






餐宴獨裁者





(1) 飲宴君子甚難求

圍坐大圓桌, 舉箸擇食, 言笑晏晏, 众人不見竟年, 今安坐一起, 你一言我一語, 互通聲氣, 享受略帶輕虐而幽默的語言智慧, 言不及義是常態, 是意料之中, 同桌共食, 是什麽一回事呢? 套句用得通俗的智慧話: 是「緣」。人人智慧, 知識水平不同, 修養底氣有異, 口才洗鍊者, 幽默感流溢於字句之間, 既能帶動氣氛, 又具啓發意義,但是,飲宴君子甚難求啊!


(2) 選擇沉默是一種權利, 被迫沉默卻是一種剝

参與飲宴, 咀嚼食物之餘, 也是咀嚼人際間相處的一門學問。圓桌, 等距對望, 暗示話語權早定, 是平等無差異。有人選擇沉默, 有人偶插几句, 或更正, 或修潤, 或反對之前的討論主流 。選擇沉默是一種權利, 但被迫沉默卻是一種剝削。

近年飲宴, 多見到幾杯下肚後, 語無倫次, 短話長說, 囉囌拖沓, 不辨清事實而妄作結論, 主宰圓桌話語權的餐宴獨裁者。一众人等, 無可奈何, 被廹閉咀沉默。自忖: 理想的情景是, 众人心存共念, 不全面主導話語權, 願意騰出空間: 熱血青年有機會自報家門, 對社會現象之不滿, 闡釋个人立場, 三子之母有時間述說教子之困難, 木訥克己的先生, 有機會表達對青少年在地下鉄路不覊的行為, 那一份恨鉄不成鋼的孤憤。

若寡言者有機會發聲, 聆聽者有時間深思, 一个晚宴下來, 在食物之外, 众人收穫肯定不菲...獨裁者不倒, 我寧願另尋樂土, 轉桌覓食他去......。








螃蟹吐出的大泡泡


與小孩對話,常有驚喜, 他的眼睛盯在你的鼻子上, 上下左右打量, 睫毛每一次上下眨動, 像scan你所說的每一句話和每一个表情背後的含意, 你解釋蛀牙的原因, 一板一眼的細述牙菌膜的成因......天啊, 不超過10秒, 他的眼睛斜望天空, 對着白雲扮鬼臉, right, you better change the subject now!

急忙說, 白雲下遠方的印度, 户户種有Neem樹, 對啦! n-e-e-m ! 前面的是 n , 後面是麥當奴的合口 m, 當漢堡包的影像仍末在他的記憶系統出現前, 請記得返回牙菌膜的成因這个主題之上...土人飯後折摘 neem 樹幼技, 細細咀嚼, 讓汁液殺菌......

每次與小孩對談, 與其說是教導小孩, 不如說是自己腦內 schema of knowledge 內部資料的串連, 組合和解釋, 是自身知識的重温; 小孩是否如沐春風, 享受知識帶來的欣喜, 抑或如跌坐在螃蟹吐出的大泡泡內, 迷失在腥臭的、重覆的、艱澀的詞彙之中? 家長們,當中有很大的學問要鑽研啊! 但首先要問自己, 你有足夠的童心, 愛心, 去把每句話, 說出來嗎?


(與朋友幼齢兒子曉佑聊天, 有感而發。)